当前位置: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打造智能传感产业创新高地

在信息时代,传感器作为海量数据接收和传递信息的入口,是万物互联的重要基础,同时随着近年来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全球进入智能时代,智能传感器在移动终端、智能硬件、智能制造、汽车电子、消费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创新探索。

 

● 智能传感产业现状

从产业链来看,传感器上游主要为各种零部件等支撑起来的感知层;中游是以光传输、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构成的传输层;下游是应用层,其中以物联网领域中的各项应用为主。

从应用场景来看,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是目前最广泛的应用,同时智能传感器在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系统、人与智能汽车交互等方面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医疗场景中,医学智能传感器作为拾取生命体征信息的五官,它的作用日益显著,在图像处理、临床化学检验、生命体征参数的监护监测、呼吸、神经、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智能传感器几乎无所不在。

此外,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机器人、AR/VR、无人机、智慧工业等领域还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传感器成为新的市场需求,其高精度、高可靠性、强适应性、性价比高等特点也决定着他将继续抱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潜力。

 

●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于2018年6月成立,致力于先进传感器技术创新,以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中试为目标,联合传感器上下游及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专注传感器设计集成技术、先进制造及封测工艺,布局传感器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和物联网应用方案等领域,形成“产 学 研 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造世界级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依托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已有近1000家产业链各领域的代表企业,发挥产学研资源优势,加速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推动智能传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生态体系建设。

创新中心已建成智能传感器公共服务平台,测试服务能力主要包括MEMS加速度、MEMS陀螺仪、压力和红外等传感器的测试标定、可靠性测试、ESD测试、产品失效分析、器件工艺分析等多方面功能。其中,测试标定服务以面向消费级和汽车级芯片为主,已引进设备包括加速度/陀螺仪和压力传感器测试标定系统、高低温环境类试验箱、示波器、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检测设备。

创新中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同组建了智能传感器联合实验室,研发传感器关键共性技术与行业应用传感器融合系统解决方案,为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提供高效研发实验环境和产业合作环境。联合实验室已完成在智能驾驶、工业物联网、环境安全监测、智慧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系统级解决方案展示及验证实验室。

 

● 疫情期间创新中心牵头组织红外温度传感器“联合会战”

在今年初疫情防控中,测温仪、呼吸机、监护仪、制氧机、负压救护车等医疗装备成为抗疫和复工复产的必要装备,而传感技术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额温枪因非接触卫生、使用方便、测量准确,在疫情防控各阶段有大量需求,其核心部件红外温度传感器,从平常不温不火的细分产品成为紧俏品。

在工信部指导下,从3月中旬开始,由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牵头组织“联合会战”,集中组织力量、疏通产业链上下游、突破效能瓶颈,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了400万颗红外温度传感器的增产扩能,以迅速增加市场供给,对市场将起到比较明显的稳定作用,为国内疫情防控和各行业复工复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次疫情也促进了国内红外传感器的产业链建设。在大部分企业停产后,防疫物质的突击供应拼的是产业链的健全和生态圈的完善,单打独斗的企业很难有所作为,这对国内智能传感器的产业链、生态圈的打造将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国内核心技术企业迎来良好的契机并加速发展。

 

● 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与产业集聚

长三角地区已集聚了全国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企业,上海有深厚的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智能传感及物联网作为嘉定着力推进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有着丰厚的产业经济基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示范运用范围。上海嘉定借助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产业集聚效应,于2019年12月成立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重点在产业聚集区打造、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特别是以智能传感器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及物联网产业。

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成立后并落户嘉定,带动产业园的聚集效应,集聚一批来自国内外知名的领先企业、传感器产业界的资深团队,整合智能传感产业链的设计、生产、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加速推进产业资源互动,推进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的产业集聚,同时带动长三角的发展,打造智能硬件、物联网、智能制造、汽车电子与智慧交通等核心产业发展。

转载自:上海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