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汽车电子及芯片配套采购与质量管理讲座圆满举办,产、学、研共话发展之道

在汽车“新四化”的趋势下,新的技术路线不断更新迭代,整车功能需求的增加和智能技术的渗透结合,促使汽车行业越来越需要性能更强、更可靠的芯片和电子器件来支撑。

6月30日,由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上海市汽车工程协会主办,嘉定同济科技园、ATC汽车技术平台的汽车电子及芯片配套采购与质量管理体系讲座顺利举办。本次专题培训讲座产、学、研专家齐聚,课题设计内容丰富,吸引了行业内商界翘楚和青年才俊的积极参与,共话汽车电子及芯片的产业与商业未来。

在本次专题讲座中,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副总裁朱佳骐作欢迎致辞。朱佳骐表示,随着汽车行业不断转向电子化、数字化,整个产业链在变革中展现新格局,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待通过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和旗下智联交通专委会不断加深汽车行业交流,推动中国汽车芯片走向产业化创新之路。

图: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副总裁朱佳骐

活动期间,六位嘉宾围绕“汽车电子配套零部件采购管理体系”、“上汽大众供应商质量管理要求”、“汽车行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机遇”、“车规级传感器与功率器件的设计介绍”、“车规级芯片可靠性测试”、“汽车芯片测试”等6大主题进行演讲,并和参会代表深入探讨。

在新常态、新形势和新的互联网时代,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上午场,上海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冯贵武、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经理张帆、上海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梁元聪分别从供应链、汽车电子供应商质量管理、汽车产业转型等局部和整体角度发表了各自专业的见解。

冯贵武经理对当下汽车芯片“芯”荒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对后疫情时代汽车芯片供应链管理提出了反思和建议。他认为:中国汽车厂如何在面临各种风险的来临做好保供和精益生产同步,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风险管理要做到控制供应链风险、基于事实和数据的风险管理以及结构化的数据存储供应商、零部件的信息以评估状态。

图:上海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冯贵武

去年上汽大众产量超过200万辆,如此庞大的产能如何保证每辆新车的品质都能达到大众品牌严苛的质量标准?位于主机厂上游的供应商其实最有发言权。张帆经理从Formel Q 简介、Formel Q质量能力、Formel Q质量能力-软件、新零件质量开发、供应商质量业绩评价展开介绍大众汽车集团与其供应商建立共同合作的基本准则。

图: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质量保证部经理张帆

梁元聪秘书长在演讲中重点提到,汽车行业面临能源压力、环境污染、地方调控、经济形势、政治形势的外部因素和总体产能逐步呈现过剩的内部制约,可谓成也规模,败也规模。随着汽车向“新四化”转型,中国汽车行业需要从传统格局的追随者转向时代变局下的挑战者。

图:上海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梁元聪

汽车电子系统的生命周期要求达到15年以上。其次是安全系数要求高,所以在做汽车电子芯片的时候如何去设计制造,以及制定测试标准,以确保车规级芯片可以安全零缺陷的应用在智能汽车显得尤为重要。

在下午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大为、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测试总监钱宇力在各自演讲中探讨了涵盖从芯片设计、功能验证、制造测试等话题。

刘胜院长的报告阐述了如何为传感器、功率器件等建立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可制造性、可测试性、可靠性综合设计平台,如何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来实现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的多尺度多物理场模拟仿真问题。他强调,以SiC/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功率半导体材料正在迅速崛起,必须构建以数字孪生为基础的协同设计方法 (DFX)。

图: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刘胜

关于汽车芯片全产业链各阶段的标准要求,陈大为副总工程师重点阐述且对关于芯片公司选择《AECQ100》试验的实验室发表了看法。一是不一定需要客户公司或社会独立机构,可自我测试,但必须符合标准;二实验室试验能力需得到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认可,AEC-Q100 标准条款的正确理解与灵活应用至关重要。

图: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大为

钱宇力总监重点介绍了功率器件和MEMS传感器在智能汽车中的广泛应用和测试要求,通过视频展示二者测试的动态。尤其是对功率器件动静态参数测试,他指出了2种测试方式的各自优势。手动测试治具杂散电感小,有利于对产品性能的分析。自动测试治具测试灵活,可切换IGBT不同通道的管芯测试,有利于进行筛选批量。

图: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测试总监钱宇力

此外,6 月 30日上午,参会代表还对电动汽车实时数据管理中心、上汽大众工厂、氢能港进行了实地参观,深入了解了当地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和产业管理情况。本次培训的圆满举行,将推动业内探索智能汽车芯片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趋势和正在崛起的新兴技术,不断助力构建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完整生态圈。